【加拿大共生国际传媒·专家论坛】
1621年的感恩节(上)
作者:吕丁倩
初冬的冷风拂过,金色泛红的树叶开始飘落。感恩节温馨祥和的气息充溢着北美大地,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临近,人们忙碌着准备和家人好友共享晚餐,或到社区聚会。脍炙人口的第一个感恩节传奇,带着浪漫和神秘色彩,将再次被人们述说,颂扬美好的人文情怀。
然而,第一次感恩节传述中有诸多混淆,勘误和遗漏。400多年历史波谲云诡,湮没了那段熠熠生辉的历史。第一个感恩节究竟是怎样发生的?追溯17世纪初复杂的社会背景,有助于了解感恩节成为美国本土传统节日的过程和涵义。
那个1621年深秋,在大西洋海岸的新英格兰地区,普利茅斯英属殖民地苍凉的荒野上,英国殖民者们居住在自己搭建的简陋英式木房里。刚过去的1620年里,他们中有的为摆脱英国教会的束缚迫害,有的为寻求在北美大陆新生活,一起乘坐五月花号船,历经艰辛,渡过险恶的大洋,到达普利茅斯。在这片陌生贫瘠的土地上,忍受饥饿严寒,疾病和死亡威胁。这段艰苦卓绝的历程,使这些殖民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朝圣者。普利茅斯成为无可非议的美国民主发源地。每逢感恩节假期,很多来访者从各地涌向这座历史小城。
说明一下,文中全部资料均以史料原文为根据。早期普利茅斯殖民历史的记载主要来自威廉 布雷弗特(以下称布雷弗特)日记形式的《普利茅斯垦殖记》。布雷弗特是清教徒领袖之一,早年为争取宗教自由曾移居荷兰,在1620年随五月花号船赴北美新大陆。他曾出任普利茅斯殖民地长官长达30年,于1657年去世。布莱佛德的日记记载了从荷兰启程,乘五月花船到达普利茅斯,以及建立第一个英属永久殖民地的过程(1620 –1646)。这部日记手稿是最具权威性的历史记录。在独立战争中被英军掠走,失踪多年。到1855年,手稿在伦敦大主教图书馆里被发现。
另一位值得提及的人物,则是笔录过1621年感恩聚会的爱德华·维斯洛 (以下称维斯洛)。他在写给在英国友人的一封信中有所详述,至今具有权威性依据。此外,英美许多历史学者,民间团体,清教徒家族后代研究,所提供的原始资料颇丰。即使有时会有小差误,但基本内容是一致的。
1620年五月花船在大西洋航行
五月花船和五月花公约的历史背景
先追述一下这批早期英国殖民者远赴美洲新英格兰的历史背景。
人们大多熟悉一幅画面:五月花船在大西洋的狂风巨浪中行驶,倾斜的船身随时都会被海浪覆没。五月花船是一艘三桅杆帆机动商船,曾在欧洲往返运送啤酒等货物,并不适宜在海上长途客运航行。1620年7月出海第一次冒险穿越大西洋时,同行的另一艘船在海上出故障,舱内漏水。双双返回英国等待修理,另一艘船几经曲折,最终未能成行。五月花船决定单独出航,全体102名乘客合并到这一艘船上,于1620年9月6日从英国普利茅斯港起锚。为了躲避海盗,五月花船的航线改从北部绕到大西洋对岸的美洲。由于一再延误,错过了航海最佳季节,半途以后遇到特大风暴,船上的风帆全部降落,任由船身在恶浪中颠簸。狂风把一根最大的船梁折裂,水手们无法将它恢复原位,船只随时会在海上倾覆。危急时刻,有位乘客拿出建筑房屋用的硕大铆钉,才把船梁修复好。
在从荷兰出行之前,英国国王已颁发许可证件,允许这批英国新殖民者在哈德逊流域登陆,建立新殖民地。飓风把五月花船推离航线,只偏差几度,船只错过原定的登陆地点,一直往北去。经历了海上惊心动魄的66天后,才发现到达的地点是科德角,即现在的麻州东南部的海岬半岛。五月花船试图回转南下,返回哈德逊流域。但是狂风骇浪阻止五月花号船前行,只得在科德角海湾暂时停泊。
布雷弗特在1620年11月11日那天的日记里写道,海上狂风掀起怒浪,不停地拍击船身,一阵阵令人恶心的海蜊的腥味。进入冬季的岸上一片无垠的荒漠,寒风凛冽。清教徒和殖民者失去登陆许可,船上大多人晕船或已经患病。随船带的粮食所剩无几,他们陷于危急的境地。这时船上有好几个人在抱怨争执,有的要下船单独行动。
在此再要解释一点, 五月花船上102乘客中,只有41名清教徒从荷兰碾转去北美,另一多半数是普通平民。清教徒对英国教会长期存有异见,为躲避迫害迁往荷兰十多年后,未能实现他们追求的宗教自由,便要求到北美新大陆去以渔业为生。英国王颁发许可证,允许他们到英属弗吉尼亚殖民地的北部,即现在属于纽约州的哈德逊河流域,去建立新殖民地。五月花号的租船费用由一家伦敦弗吉尼亚公司资助,待新殖民者赚到利润后,偿还费用。为了减少经济负担,清教徒招收一些要到新大陆开发事业的平民,其中有技工,手艺人,经商者。有的带着家庭孩子,还有几个契约佣人–- 即自由人签立契约, 替人做侍佣若干年来偿还费用。船上的平民中,大多也是由投资人资助的。
鉴于环境险恶,人们意识到只有一个共同选择:互相依赖生存下去。当即,布雷弗特和其他清教徒领导者商议,拟写了一份协议,由布鲁斯特执笔,以此 “替代”原有的土地许可证,获得登陆的法律根据。协议旨在将船上全体移民团结在一起,纳入共同制约,建立自治的政治团体,服务于殖民地共同利益。船上41位男性全部签字。当协议把他们绑在一起时,人们的身份性质就此改变。每个人都是集体社区的一员。他们成为具有真正意义的朝圣者,以下文中统一均称为殖民者。
在17世纪英国,这类协议常用于社会事务或商贸交易。例如,英国清教徒要求建立教堂,就采用这个协议模式。然而,五月花船上签署的协议却成为具有立国精神的历史文件。布鲁斯特是受过大学教育的牧师,想必熟悉这类事务。协议在船上签署时没有标题,直到1793年才被正式命名为《五月花公约》(以下称公约)。
在那个危急的时刻,清教徒领导者布雷弗特发起并促成起草协议和签署。 他在日记中写道,如果没有一个政府把人们约束在一起,将会有灾难性的结果。他又写道,公约的另一作用是上岸之后,约制所有人去遵守他们当初的选择。 布雷弗特的主导思想是非常英明的。 在新英格兰殖民地上,这项协议承当自治政府长达90年,奠定了新英格兰地区的治理基础。每逢选举长官或商议重大决策时, 会议开始首先朗读《五月花契约》。协议的理念成为美国文化基石,渗入社会和文化。《五月花公约》被称为历史上第一个公平民治政府。这一典范成为以后建立各殖民地时的效仿模式,也是后来的美国国家执政模式,奠定了民治政府的基础。公约直接影响美国《独立宣言》和美国宪法的两大重要文件的制定。
公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。它的精华在于建立了史上第一个自治政府,服务于共同利益。公约体现了对天赋权利的意识,也体现了民选,民治,和民享思想。实际上,这一思想深深扎根于宗教的教诲,早已出现在14世纪圣经第一版英语翻译版本里。林肯总统的名言即来自这版本中的原文。清教徒们大多受过良好教育。2017年我在游访剑桥大学时了解到,先后到达新英格兰的早期殖民者中就有十几位剑桥毕业生。他们是17世纪英国社会推动民主思想的先行者,到达北美大陆殖民地,他们在欧洲的人文思想对美国独立,内战中奴隶解放产生巨大影响。
在五月花船上签署的是“1620年协议“,并没有标题,原稿已丢失。布雷弗特的日记记录了全文。1621年6月,公约获得新英格兰议会追发的土地许可证,换句俗语说是“先斩后奏“。《五月花公约》全文恢复原状,即我们看到的全版本。在以后几十年中,公约承担着普利茅斯自治政府的重要依据。每一年选举长官的会议上,都要宣读《五月花公约》全文。公约的精神不断鼓励殖民者履行他们的天赋之责。至今,在美国乡镇里仍然保留着这一传统。村民们走进小村镇上简朴的政府办公楼,参与会议讨论,投票选举村长,官员,以及为通过或否决政府决策而投票。
然而,1620年 11月11日那天,人们在公约上签字后,他们中很多人便走向了死亡。这是非常悲壮的一幕。
1620年五月花船上,清教徒们在起草协议,后被称为《五月花公约》。(未完待续)
编辑:胡宪